Dr Kelvin

外科專科醫生

健康資訊平台
健康資訊查詢: 星期一至星期五 08:00-17:00 星期六 08:00-12:00 星期日休息
電話 +852 2332 9298
a
Dr. Kelvin

訪問

健康資料平台

基質瘤小腸發病最凶險

AM730 – 03 MAY : 基質瘤小腸發病最凶險

 

在各種腫瘤之中,胃腸道基質瘤(GIST)是較少見的,只佔胃腸道惡性腫瘤的0.1-3%,然而,它又是胃腸道中最常見的黏膜下腫瘤(submucosal tumour)。50-70歲是基質瘤病發高峰期,本港每年有超過一百宗病例。目前可肯定的是,造成基質瘤最重要是由於基因突變,即使不煙不酒也無法預防這病。

 

外科專科王喬峯醫生表示,胃腸道基質瘤可見於消化系統內任何器官,包括食道、胃、大腸、小腸及闌尾等,當中較常見於胃部或十二指腸,佔50-70%。

 

「而不同位置的基質瘤會引發不同症狀。」王醫生說,「生長在食道,會造成吞咽困難;生長在胃部會令患者出現脹氣,腫瘤潰瘍可造成慢性出血,出現黑便和貧血、疲倦等。有些患者會出現嘔吐、體重減輕,少數甚至可在腹部摸到腫塊。」

 

可能突發破裂:

較令人擔心的是,快速生長的基質瘤有機會突發破裂,造成急性腹痛。「而生長在小腸的基質瘤尤其凶險,很多時初期沒有症狀,到後來會阻塞腸道,需要進行外科剖腹手術才能切除腫瘤。」王醫生補充說。

 

現時內窺鏡超聲波和電腦掃描技術相當成熟,很多時可以從腫瘤的位置和形態,診斷為基質瘤。有時也需要內窺鏡超聲波抽針檢查,一般會用於非典型表現、較大或出現擴散的基質瘤,希望透過細胞學分析,確診和協助選擇有效的標靶藥物治療。因為當已出現擴散,化療及放射性治療一般並無太大效用。

 

選擇適合手術方法:

而更重要往往是手術方法的選擇。王醫生表示,「基質瘤的治療方案要視乎腫瘤體積、位置、生長速度和細胞分裂指數等,簡單來說就是『愈活躍愈高危』。小於2厘米的基質瘤,可考慮以定期內窺鏡監察、追踪生長速度;但大於2厘米或細胞分裂活躍的基質瘤,則建議盡快以手術完整切除。」

 

現時手術的方法有很多,包括內窺鏡切除、腹腔鏡微創手術、傳統剖腹手術等,要根據病人實際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手術方法。目標是完整切除腫瘤,而手術期間要避免腫瘤破裂,因為一旦破裂就會大大增加復發和擴散的風險。

 

「對於基質瘤,外科醫生和腫瘤科醫生進行跨部門合作治療有助減少復發、提升生存率。一些研究顯示,手術前使用一段時間的標靶治療,有助縮小腫瘤,有機會讓原先需要剖腹的情況最後能以微創手術進行,減少對附近器官的影響,降低對病人的創傷。此外,研究亦發現,高度惡性的胃腸道基質瘤,在手術後持續接受3年的標靶藥物治療,可大大提升5年生存率。」王醫生指出。